平氣養生堂

行站坐臥練太極

翁心誠 

     如果我們將太極拳訓練的某些原理(如用意不用力、虛實相轉)貫穿於日常生活的行站坐臥中,就既增添了生活的樂趣,又增加了訓練太極拳的時間與空間,盤架訓練的效果會無形提高。現筆者根據實踐體悟,談談這種生活中的太極拳訓練。

     一、行在尾閭

    「尾閭中正神貫頂」是太極拳盤架訓練的竅要。這一竅要如在日常行走中運用,則意在尾閭平移。

    走有多種形式,如平走、爬高、走低、急走、慢走、負重走、提物走等。無論採用何種形式,都要注意尾闖。尾間松胯便松,行走時必輕鬆。尾間如小木船的舵。船在江河中行走時舵控制方向,保證行船平直。

     就人體而言,尾閭保證身體的中正、調節方位。向前平移時,尾端如同小滾珠,尾間移動帶動重心移動、扭腰轉胯,且帶動下丹田前後滾動內轉,兩腿如同生翅,走路時感覺松活而不疲累。

     再有一點須同時關注,就是走路時眼神在前,雙手一前一後,手心似攏著小氣球,手向前時手心似接提混元大氣向前,向後時手心似攏捏混元大氣向後,繼而手中溫熱。

      有一種八字步走法,因重心在走動時左右移動,故尾間的要求稍複一些,總體看尾間呈「の」形運轉,幅度較小,加入意念可帶動丹田內轉,旋腕轉臂連隨而至。

      左虛向左實轉化,右實向右杳轉化,虛實互含互化,實則實到底,虛則虛到無,沈勁自然產生。堅持如此行路,會走出許多趣味。

     二、站在「三頂」

     古語「站如松」,即站姿要端正、中直、平

     站有三種形式。

     1.雙腳自然分開、重量平均站立;

     2.偏沈站立:

     3.「三體式」站立,即斜向出一隻腳。

     這三種形式均可站出太極拳味,方法是「三項」加「二鑽」。

     所謂「三頂」,即頭向上項——百會向上,頸部關節必撐拉,頭腦虛靈;

     膝蓋前頂——膝關節似頂非頂,利於下肢松活;

     舌尖輕頂上齶——利於潤化金津玉液。

     所謂「二鑽」,指兩腳湧泉穴如從體內鑽出一根針鑽向地底。兩腳均衡站立時,則前後有別且相隨,前緊而沈、後松而浮,轉化為前松而浮、後緊而沈。如偏沈站立、三體式站立,則注意身體中垂線的移動,左重移於左踝內側,右重則移於右踝內側。

      三、坐在會陰

     「坐如鐘」有端莊、正直、內守之含意。「精神內守,病安從來」以「恬淡虛無,真氣從之」為前提。坐亦有道。

     一般人坐時是習慣加隨意,坐在軟沙發上還要加軟坐墊,殊不知這樣坐著往往會掩埋會陰,不利於經絡通暢。

     從百會至會陰是佛門所示的身體中脈,在養生中的作用異常重要。如會陰遮蔽,則中脈阻滯,害處甚多。要改變這種狀況,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於一般木凳上就座,關注會陰空露。

     古人製作的條凳不僅僅是為節省木料,而且利於正確的坐姿。人生來臀部凸突,就是為了利於會陰外露,然而多數人不知此妙。佛門練趺踟坐時將臀後墊子墊高一寸,為的就是使會陰直接與大氣接觸。

     坐時把會陰安頓妥當後,身體端正,意想會陰上通百會、下連湧泉、後應命門、中應勞宮,亦可用意念將這些穴位點形成環形線路圓轉運行,接太陽或月亮的精華之氣。

     雙手自然放於腿側或膝蓋,手指結手印。手放在腿側時宜結「跋折羅」手印(大拇指壓於中、無名指上,余指伸開);放於膝蓋時一手心向上,一手心按在膝上,向上結蘭花手印(大拇指壓於中指上,另三指伸開)。

     手印形式很多,這裡僅舉一二。坐並非枯坐、寂坐,坐時不妨礙看電視及伏案讀書與辦公。

      四、臥在「四空」

     「四空」指手心、腳心、心中、頸椎都空空如也。睡時,讓頸椎空露,睡形呈「大」字,全身放鬆,不用枕頭,或用一寸高左右枕頭,讓頸椎接觸空氣。空露頸椎利於椎管松活與氣息流通,對於預防及治療頸椎疾病意義很大。

     安頓好頸椎後,手心攤開,腳心松平,然後數息。呼吸時,手心接天氣,腳心接地氣,吸氣則吸天地之清氣深入骨髓,呼氣則排出體內深層的濁氣、病氣於體外,呼吸進出於人體深層中的每個細微點。宜略有此意念,恍兮惚兮即可,不知不覺中即可寂然入睡。側臥之睡姿,可仿此要領而行。

     如此行站坐臥,養生效果安在?筆者體會有幾點。

     1.利於防止並輔助治療某些慢性病,如頸椎病、腰椎痛、失眠、手腳麻木、高血壓等。

     2.走路不累,久坐不疲,久站不脹,久臥不傷。

     3.有益於對太極拳原理的理解和運用,能充分發揮太極拳身心兩修的優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