平氣養生堂

從後漢到清朝,古籍中五禽戲動作說明

五禽戲廣為在中國大陸與台灣普及,從學者眾且因勤加練習而受益者不計其數。五禽戲雖然尊稱來自華佗,甚至更有此一說,因華佗受曹操迫害,因此不公開傳授並授徒以五人為限,讓五禽戲帶有神秘色彩。但兩岸五禽戲版本招式完全不同,若兩人一起分別演示,完全無法辨識出這均為五禽戲。華佗創立五禽戲這歷史,可以從眾多古籍中得到印證,因此本站收集各種與五禽戲相關古籍中說明,供讀者參考。

後漢書華佗傳

(出處: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畫)

廣陵吳普、彭城樊阿皆從佗學。普依準佗治,多所全濟。佗語普曰:「人體欲得勞動,但不當使極爾。動搖則糓氣得消,血脉流通,病不得生,譬猶戶樞不朽是也。是以古之仙者為導引之事,熊頸鴟顧,引輓腰體,動諸關節,以求難老。吾有一術,名五禽之戲,一曰虎,二曰鹿,三曰熊,四曰猨,五曰鳥,亦以除疾,並利蹄足,以當導引。體中不快,起作一禽之戲,沾濡汗出,因上著粉,身體輕便,腹中欲食。」普施行之,年九十餘,耳目聦明,齒牙完堅。

養性延命錄

陶弘景(456-536)為南北朝時期梁國人,所著《養性延命錄》,有各種養身與導引介紹。該書之《導引按摩篇》,針對五禽戲有完整動作說明。

原文

(出處: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畫)

譙國華佗善養性,弟子廣陵吳普、彭城樊阿授術於佗。

佗嘗語普曰:人體欲得勞動,但不當使極耳。人身常搖動,則穀氣消,血脈流通,病不生。譬猶戶樞不朽是也。古之仙者,及漢時有道士君倩者,為導引之術,作猿經鵄顧,引挽腰體,動諸關節,以求難老也。吾有一術,名曰五禽戲:一曰虎,二曰鹿,三曰熊,四曰猿,五曰鳥;亦以除疾,兼利手足,以常導引。

體中不快,因起作一禽之戲,遣微汗出即止,以粉塗身,即身體輕便,腹中思食。吳普行之,年九十餘歲,耳目聰明,牙齒堅完,吃食如少壯也。

虎戲者,四肢距地,前三擲,卻二擲,長引腰,乍卻仰天,即返距行,前、卻各七過也。

鹿戲者,四肢距地,引項反顧,左三右二,左右伸腳,伸縮亦三亦二也。

熊戲者,正仰,以兩手抱膝下,舉頭,左僻地七,右亦七,蹲地,以手左右托地。

猿戲者,攀物自懸,伸縮身體,上下一七,以腳拘物自懸,左右七,手鉤卻立,按頭各七。鳥戲者,雙立手,翹一足,伸兩臂,揚眉鼓力,右二七,坐伸腳,手挽足距各七,縮伸二臂各七也。

夫五禽戲法,任力為之,以汗出為度,有汗以粉塗身,消穀食益,除百病,能存行之者,必得延年。

白話文

譙國人華陀善於養生,弟子廣陵人吳普和城樊阿都向他學習養生術。華陀向吳普:人的身體須要勞動,只是不應當使身體過於疲勞。因為人的身體常搖動,會便於食物的消化,促進血脈流通,使人不生病,這就和門戶轉軸因為常轉動就不會腐朽是同樣的道理。古代的仙人,以及漢代的道士君倩,常實行導引之術,作「熊經」、「鴟顧」等動作,牽拉腰身肢體,活動全身關節,目的都是為了減緩人的衰老。我有一個方術,名叫「五禽戲」,一叫虎戲,二叫鹿戲,三叫熊戲,四叫猿戲,五叫鳥戲,也是用以消除疾病,兼使手腳靈活敏捷,可以將它當作導引術來作。如果身體感到不舒適,便起來作一種禽戲,到有微汗出來就停止,然後以藥粉塗抹身體,身體就會感到輕便,並會增進食欲。吳普照著這樣作,年齡已九十多歲,還耳目聰明,牙齒也堅固完好,飲食如同少壯時人。
虎戲的作法是,兩手掌和兩腳腳趾著地,向前縱跳三次,向後騰躍二次。然後伸長腰肢,側身舉腳向上,待仰面朝天時就放下來,舉左右腳各七次。接著兩手掌兩腳腳趾撐地,前進七次,後退七次。

鹿戲的作法是,兩手掌兩腳腳趾著地,拉長頸項向後看,向左看三次,向右看兩次;然後伸出左腳作伸縮運動三次,伸出右腳作伸縮運動二次。熊戲的作法是,正面仰坐,以兩手抱膝下,頭向後抬舉;然後,左手劈擊地面七下,右手也劈擊地面七下;再雙腿蹲著,用左手托地,又用右手托地。

猿戲的作法是,兩手抓住一條橫木將身體懸掛起,伸縮身體,一上一下,共作七次;然後用腳鉤住一件物體把自己懸掛起來,左右腳輪流各鉤物七次;再把雙手交叉鉤連後退站立,左右手輪流各按頭七次。

鳥戲的作法是雙腳站立,舉起左腳,伸張兩臂,用力舉目眉張目;再舉起右腳,伸張兩臂,用力舉眉張目;這樣左、右交換各作十四次;然後坐地,伸出雙腳,用手牽拉足趾,左右腳趾各拉七次;又作兩臂屈伸運動,左、右臂各屈伸七次。

修習五禽戲法,應盡力去作,以作到汗出為限度。出了汗,用藥粉塗抹身體。這有助於腹中食物的消化,增加人的氣力,消除各種疾病。能長期留意且依法實行的人,必能延年益壽。

明《萬育仙書》

第一虎形,閉氣,低頭,撚拳,戰如虎威勢;兩手如提千金,輕輕起來,莫放氣;平身,吞氣入腹,使神氣上而復下,覺腹內如雷鳴;或七次;如此運動,一身氣脈調和,百病不生。

第二熊形,如熊身側起,左右擺腳,要後立定,使氣,兩旁脅,骨節皆響,亦能動腰力;除腫;或三五次止;能舒筋骨而安。此乃養血之術也。

第三鹿形,閉氣,低頭,撚拳,如鹿轉頭顧尾;平身縮肩立,腳尖跳跌,跟連天柱,通身皆振動;或三次,每日一次也可,如下床做作一次更妙。

第四猿形,閉氣,如猿爬樹,一只手如撚果,一只腳如抬起,一只腳跟轉身,更遠神氣吞入腹內,覺有三千出方可罷。

第五鳥戲形,閉氣,如鳥飛頭起,吸尾閭氣朝頂,虛雙手躬前,頭要仰起,〝迎神破頂〞。謂凡人身體不安,作此五禽圖之戲,汗出即癒矣

清,曹無極 《萬壽仙書》

羨門虎勢戲

閉氣,低頭,撚拳戰如虎發威勢。兩手如提千金,輕輕起來莫放氣,平身吞氣入腹,使神氣上而複下,党腹內雷鳴,或七次。如此運動,一身氣脈調和,百病不生。

庚桑熊勢戲

閉氣,如熊側身起,左右擺腳,要前後立定,使氣兩旁脅。骨節皆響,亦能動腰力,除腫,或三、五次止。能舒筋骨而安,此乃養血之術也。

士成綺鹿勢戲

閉氣,低頭撚拳,如鹿轉頭顧尾,平身縮肩,立腳尖跳跌,跟連天柱,通身皆振動。或三次,每日一次也可,如下床時作一次更妙。

費長房猿勢戲

攀物自懸,伸縮身體,上下一七,以腳拘物自懸,左右七,手鉤卻立,接頭各七。《萬壽仙書》中的操作法為:閉氣,如猿爬樹,一隻手如撚果,一隻腳如抬起,一隻腳跟轉身,更運神氣,吞入腹內,覺汗出方可罷。

亢倉子鳥勢戲

閉氣,如鳥飛頭起,吸尾閭氣朝頂虛,雙手躬前,頭要仰起,迎神破頂。

結語

引用古籍上對五禽戲描述,並不代表古代這些動作比現在就更有用,試想,如果你整理家中時,找到一隻以前遺失的iPhone第一代手機,裡面有第一版iOS,你會覺得這iOS 1,比現在的iOS更有用嗎? 當然是現在最新版iOS更好用。但透過古籍可以考究五禽戲起源,華佗所創的五禽戲 1.0,跟現在廣為流行的五禽戲,彼此關聯度。

《養性延命錄》成書於南北朝年代,距華佗東漢末年(西元2世紀)約300多年,比起其他有關五禽戲記載時間都更近,可信度較高。該書中記載之五禽戲動作不複雜,但要做好並不容易。而不論《養性延命錄》、明朝《萬育仙書》、清朝《萬壽仙書》,書中所描述五禽戲動作說明,也與目前流傳在中國大陸與台灣之版本大有差異。

可見五禽戲是由華佗創始或是整理更早民間流傳導引法,並稱之為「五禽戲」,初期動作單純易練,但後代學習者逐步擴張,或將某些流傳導引功法亦稱之為「五禽戲」,遂成目前兩岸五禽戲套路。更以台灣所推廣之五禽戲版本,動作伸展多兼顧全身筋絡,在導引健身上對養身健體有更大幫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