平氣養生堂

以心行氣、以氣運身的重要意義 – 馬海龍

《十三勢行動心解》中說:「以心行氣,務令沈著」,乃能收斂入骨。以氣運身,務令順逐,乃能便利從心,精神能提得起,則無重之虞,所謂頂頭懸也,對於練太極拳來說,這是十分重要的准則。  如何才能做到「以心行氣」和「以氣運身」?它們之間是否有必然聯繫?都是練太極拳必須瞭解的。  先談「以心行氣」,其關鍵為「心」,在我國古代哲學概念中,心為意識的代表。凡屬於精神領域中的內容都於「心」的範圍。  「氣」在中國古代認為是構成世界萬物的本原,如王充在《論衡.自然》中說:「天地合氣,萬物自」。在中醫學中,「氣」指在體內運行變化,維持生命活動相推動體內組織活動的精微物質。如精氣、營氣、衛氣、腎氣、中氣等。

    在吳氏家傳太極體用全書《太極法說》中說「血為營,氣為衛,血流行於肉膜胳。氣流行於骨筋脈」……血旺則發毛盛,氣足則筋甲壯,所謂「營氣和衛氣」在中醫學中認為是飲食水谷之氣所化。營氣為水浴化生的精粹之氣,屬陰,行於脈中。有運行血液與滋養臟器,組織作用;衛氣為水谷化生      悍滑利之氣 (形容彌散力強),屬陽,行於脈外,有溫養皮膚、膜理、肌肉,司汗孔開闔和衛護肌表作用。(見於《靈樞?衛氣》)。

    由此可見,並不是單純地指呼吸氣,而是泛指評吸之氣,水化之氣,臟腑之氣,經胳之氣等的總合。也就是指「元氣」。中醫學認為:「元氣是維護組織,器管生理功能的基本物質,包括元陽、元陰之氣,由先天之精歷化,並賴於榮養,藏於腎中,與命門的有密切聯繫」。

    「以心行氣,務令沈著」,乃能收斂入骨的意義,即在練太極拳時精神必須高度集中,才能使體內氣血運行舒暢、沈著、建到收斂入骨的效果。  我們都知道,我     我國古代有「吐納」的養生方法。稽康《養生論》說:「呼吸吐納,服食養生」。吐納在道家、佛家都是非常注意的。是自我修行的方法,但吐納是處於靜態的方法,它與呼吸相似,但又有質最上的區別。

    而太極拳足道家的行功,講究「動態」,所以十三勢行功心解所講的「以心行氣」,可以認為是「動態的吐納功夫」,我們絕不能單純地從呼吸的角度上 去理解「以心行藝」。而應該以更高的境界加以理解它的重要涵義。  再談「以氣運身,務令順逐,乃能便利從心」,是「以心行氣」的延續。練太極拳必須遵循一個原則,就是「氣宜鼓蕩」,「神宜內斂」。如何才能運到這一境界?就是要嚴格遵守「以心行氣,以氣運身」,因為只有在氣血舒暢的條件下,才能使全身處於興奮狀態,肢體才能協調順逐。運行自如,沒有重之虞!  如何才能運到「以心行氣,以氣運身」?關鍵是做好「頂頭懸」的動作。

    綜合以上所講的我們大致可以對「以心行氣,以氣運身」有所了僻,這些都是現論上的探討,但還需要解決實踐上的問題,我們先從「呼吸」上進行探討。

    《十三勢行功心解》中說:「極柔軟然以極堅硬,能呼吸然後能靈活。氣以直養而無害,勁以曲蓄而有餘。」所調能呼吸,即足指呼吸的萬法必須證確。練太極拳不能單純依靠胸式呼吸,更重要的是使「腹式呼吸」得到充分的發揮,腹式呼吸的優點是頻率慢(10-16次/分),容量是。從醫學角度上講,氧的吸入,絕大部分是與血紅蛋白結合的形式運輸到組織和細胞。而小部份是以物理性溶解形式溶於血中,但這小部份卻具有主要的生物學意義,即在肺或組織中進行交換的一個氧分子,必須通過物理溶解狀態。我們將這部分溶解性的氧稱之「氧分壓」。由於腹式呼吸入氧的容量大,故能提高氧分壓的含量。更有利於組織的代謝功能,也就是說使呼吸能達到平,深沈 (沈著)的效果。

    在呼吸氣平,深沈的基礎上,才能進一步調動體內「元氧」的凝聚。此二者是相互關連的,是相輔相成的。元氧的凝聚表現,即足「氧沈丹田」。

    《周易 參同契》中講:「將欲養性,延命即期。審思後末,當其先。人所懍軀,體本一元。元精雲布,因氣初托」。意思就是如要修身養性,延伴益壽,必須依靠人體本身精氣的調節。

    對於國古代的學說,我們認為是有期獨到之處;而且足非常深奧和純樸的。但是,我們必須用現代科學的觀點去認識和理解;用現代科學方法去探索和研究,這樣才能真正發揮古代哲學思想的真諦,達到古為今用,修身養性的目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