太極拳-不招不架凌空勁探秘
大家都知道,力由站樁而得,由試力而知,由推手而懂,由發力而用,有很多人站樁多年,卻對發力是一知半解,有人認為,發力就是使勁,使勁誰都會。內「勁」不是人人都會用的。有的人力氣很大,能推動大鐵車,能舉起百公斤的石鎖等,但是一且和練武之人比試,卻有勁使不出,有的人力氣並不大,能把力量發揮出來。這說明不是笨力氣,這個力量又究竟岀在哪裡呢?哪就是通過天長日久的站樁,試力、走摩擦步,引力,發力,得以釋放內勁即能量,這樣綜合的科學練功,才能更好的練好發力!
太極拳的發力與日常生活中用力是不同的,她能隨時隨地,應感而發,王薌齋老先生在其《太極拳論》說:「今夫本拳之所重者,在精神,在意感,在自然力之修煉,統而言之,使人體與大氣相接合,分而言之,以宇宙之原則原理以為體,則有感即應。」對於初學太極拳的人,往往是急於求成,忽略了站樁、試力、走步,發力,發力要在無力中求有力,局部中求渾噩,平常中求非常,不動中求速動.靜中求動,動中有靜的基礎上,去培養掌握渾元力,即一觸即發。
太極拳的站樁是蓄力,如何把所蓄之力釋放出來就是發力。發力是一鬆一緊的矛盾對立統一。「鬆和緊」是構成人體運動的基本矛盾。不會放鬆,也就不會緊,不會緊,也就不會鬆,鬆緊,虛實,弱強,梢根,空有,落起,蓄發,動靜,因果,都是矛盾,只有矛盾才能產生爭力,只有矛盾才能統一,祖師爺王薌齋老先生在晚年期間,武林同仁稱矛盾老人,比如在發力時能將人彈岀丈外,是果,為什麼彈岀丈外,要找因,那麼因就是鬆、緊就是果。鬆是手段,緊是目的。只有放鬆的越好,才能做到緊的越好。所以太極拳能學會放鬆就成-半了,王薌齋老老先生在晚年時,端一小簸箕煤球就喘.當與人接觸時,一髮力能把人彈出丈余,並摔倒在地。這-個鬆字說起容易,做起很難!
太極拳的發力是要求冷、脆、快.瞬間的爆炸力。一觸即發,穿透力強.傷害性大,也就是薌老說的不招不架,就是一下,越是刻意去想,卻是岀不來這種力量,如果不去想,反而很有力,有的人不理解,不用力怎麼會有力?這就是薌老的矛盾力量,直則力近,曲則力遠,特別是零距離發力,是無距離發力,難度很大,剛開始練習時,好象是老牛掉在枯井里,有力使不岀,說起容易,做起很難,零距離發力 ,必須要有扎實的樁功基礎,正確的引力,發力方法,,舉一反三,不然難以達到這種高層的境界,我家的沙發每年要換一次,都是弟子們在練習引力,發力時,沙發再次被折斷。所以練習這種引發力時,不要急於求成,越急越慌,一事無成,有的人恨不得一下子練成,最後還是練緊了,這叫急心吃不了熱豆腐,他要有一個訓練過程。
太極拳的發力其根在腳,發於腰.使全身力量達指端。其根在於足.發於腿,宰於腰、形於指,消息全憑後足蹬。太極拳的發力是集各家拳術發力之長處,並建立了其獨有的發力訓練體系。站樁可以增加人的質量,也就是儲存能量,能量儲存得越多.其功力也就越大,薌老在發力中要求「大動不不如小動,小動不如蠕動,「不動之動」,才是動中有靜,靜中有動,生生不己之動」!一動無處不動,動作越小速度越快,爆發力越強。所以,太極拳的發力要的是重力加速度。周身軟如棉,意念指端前,炸力無間斷,如弓射彈丸。
薌老曰;鬆鬆緊緊勿過正,虛虛實實得中平,太極拳力量是鬆緊互用,在發力的一瞬間,要求做到整,也就是放鬆。周身空靈均整,精神飽滿。虛靈挺拔,要做到周身緊而不僵,鬆而不懈,似笑非笑,不用僵力。一旦用力,筋肉就要僵滯,瞬間發力,立即放鬆求緊,鬆和緊都要求快。就是一觸即發,一髮即止。要求全身上下,兩手與兩腿,肩,腰都要在同一個點火時間,快了也不行,慢了也不行,不然都達不到一觸即發之效果。這只是小乘之發力,大乘之發力,腿,腰只是一個支撐而已,太極拳最高的境界是力達指端。就是把兩腳掌抬起,兩腿直立,這種穿透力照樣把人彈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