平氣養生堂

太極拳創始說

   太極拳究竟為何人所創?又是何時所創?這是一個既不能回避又難以定論的問題,長期困繞著太極拳界。目前,主要有以下6種說法:

    1、 梁朝的程靈洗

   程靈洗,字元滌,梁時江南徽洲府休寧人。程的太極拳由韓拱月所傳,韓的老師不得知。韓傳程秘,程秘傳程靈洗的太極拳改名小九天,其中提手、穿梭、單鞭、攬雀尾等勢名稱與現在的太極拳名稱相同,還有幾勢動作名稱與現在的動作名稱頗為相似,程所著觀經悟會法雲:太極拳非純功於易經不能得。以易經一書,必須朝夕悟在心內,會在身中,超以象外,得其環中,有人所不知而己獨知之妙。留有《用功五志》:「博學,是多工夫。審問,不是口問而是心問。慎思,聽後當留心想念。明辨,生生不已。篤行,如天行健。」《四性歸原歌》:「世人不知己之性,何能得知人之性,至於天地亦此性。我賴天地以存身,天地賴我以致局。若能先求知我性,天地授我偏獨靈。

    2、 唐朝的許宣平

   許宣平唐時江南徽洲府歙縣人也,授業於於歡子,於歡子的生平不見記載,許傳宋橋,原有37勢動作,但實際上流傳下來的只有42勢,其中相當動作名稱與現在流傳的太極拳名稱相同或近似,練習方法為單勢練習,一勢練成,再練一勢,不分次序,練習者自己選擇,至37勢逐一練成,動作自然連貫,一氣呵成,故又稱長拳。留有《八字歌》:「抈、捋、擠、按世界稀,十個藝人十不知,若能輕靈並堅硬,粘黏連隨懼無疑,採挒肘靠更出奇,行之不用費心機,果得粘黏連隨者,得其環中不支離。」《周身大用歌》:「一要心靈與意靜,自然無處不輕靈,二要遍體氣流行,一定繼續不能停,三要喉頭永不拋,問盡天下眾英豪,如詢大用緣何得,表裡精粗無不到。」《十六關要訣》:「活潑於腰,靈機於頂,神通於背,流行於氣,行之於腿,蹬之於足,運之於掌,通之於指,斂之於髓,達之於神,凝之於耳,息之於鼻,呼吸往來於口,縱之於膝,渾噩於身,全身發之於毛。」《功用歌》:「輕靈活潑求懂勁,陰陽既濟無滯病,若得四兩撥千斤,開合鼓蕩主宰定。」

    3、 唐朝的李道子

   李道子唐朝江南安慶人,嘗居武當山南岩宮,所傳太極功為先天拳,亦稱長拳。先天拳,亦如三十七勢,為太極拳別名。宋時傳於江南寧國府俞氏,明代傳於宋橋,張松溪等人。所傳歌訣:「無聲無象,全身空透,應物自然,西山懸謦,虎吼猿鳴,水清河靜,翻江倒海,盡性立命。」

    4、 唐朝的胡鏡子

   唐朝的胡鏡子傳於宋仲殊,宋為安洲人,宋傳殷亨,殷將太極拳改名為後天法,以棚、捋、擠、按、採、挒、肘、靠為主,與太極十三勢功用相同。

    5、 張三丰創拳說

   歷史上有關張三丰的傳說最多,爭論亦最大,眾多人稱其為太極鼻祖,目前,有據可查的主要是源於明末清初黃宗羲的《王徵南墓誌銘》記載:「少林以拳勇名天下,然主博於人,人亦得以乘之。有所謂內家拳,以靜制動,犯者應手即僕,故別少林為外家,蓋起於宋之張三丰。三豐之術,百年之後,流傳於陝西,而王宗岳為最著。溫州陳洲同從王宗岳受之,以教其鄉人,由是流傳於溫州。嘉靖年間,張松溪為最。

    6、 陳王庭創拳說

   武術考證家唐豪實地考察了陳家溝,依據陳王庭的遺詩:「嘆當年,披堅執銳,掃蕩群氛,幾次顛險。蒙恩賜,徒枉然,到而今,年老殘喘,只落得黃庭一卷隨身伴,閒來造拳,忙時耕田。趁余閒,教下弟子兒孫,成龍成虎任方便。」

   以上前四種傳說有關文字記載主要源於《宋氏家傳太極功夫源流及支流考》手抄本。

   關於太極起源問題的確有待深入研究,解放以後,大致可以歸納為兩類觀點:一類認為太極拳是陳王庭所創,發源於陳家溝;一類認為在此之前早有太極拳,大約在南朝韓拱月、程靈洗開始,經唐朝時許宣平、李道子,宋時程必,元時張三丰,明清為王宗岳、蔣發,清中葉陳長興發展起來。

    目前,還很難斷定太極拳究竟是何人何時創造的,但是可以肯定,太極拳絕非一蹴而就,必然有一個萌生、發展、壯大、成型的過程,是經過數代人的努力形成的,這也正說明瞭太極拳源流長,博大精深。